电子工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电子工业发展很快,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加工工艺的改进,集成电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电子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进了作战指挥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军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称作军队的“神经”系统。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侦察和情报处理手段,大大提高了军队指挥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效能。改进了武器装备系统。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电子器件成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是导弹、军事卫星及其他高技术武器装备制导和控制的核心,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使电子战发展成为独立的作战手段。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摧毁等形式的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
电子科技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40年代前发展较慢。自从发明晶体管和计算机之后,电子工业才成为新兴工业,发展很快,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电子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了中国电子工业的远景目标 ――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
电子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飞跃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经济信息化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微电子为基础的计算机、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产品为发展主体的产品生产格局。 同时,也迅速发展了微波、电磁波、遥感、激光、家电和“金卡”工程等迅速拓宽了电子工业发展的空间。
电子工业产品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促使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正在进一步缩短,加速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有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以适应新的发展思路,将分散的设计、开发、制造、装配进行革新和整合,使电子产品更趋向于使用标准的零部件组合产品,向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更多不同的产品。
发展
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情况:中国的电子工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 “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50年10月,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到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工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特点
管理特征
技术进步快从1916年开始生产电子管起,无线电工业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进步,正在向巨型、微型、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应用范围广电子工业产品进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各个领域。知识、技术、资金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已突破制造业的范围,形成了软件、服务、信息等新兴产业;许多国家都把电子工业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一个带头产业。
产品特点
1、产品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高。
2、一般为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自动化生产水平高。
3、产品零部件品种、型号复杂,自制与外协并重。
4、产品竞争激烈,升级换代迅速,产品研发投入大。
5、产品注重节能和环保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生产管理特点
电子产品生产过程有围绕产品结构组织生产,也有按专业化特点组织生产,其生产形式既有装配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又有连续生产、混合式生产,大批量生产。
1.装配生产,是一种流程式产品装配线。其产品上所需零部件或元器件大都由供应商提供,少量的主要件自行生产,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装配整机测试合格出厂。也有的完全按照工艺过程自动流水线装配成一个标准部件产品出厂。这种装配生产特点是生产周期短,上市快。
2.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备货生产,生产的产品大都是标准型产品,都属于大批量生产。产品装配是按流水线装配,其生产节拍与工艺装备都是固定的。这种大批量生产特点是产品制造生产周期短,上市快。
3.混合式生产,是一种既有离散加工生产,又有流程式装配线。其产品零件从原材料投入加工成零件,然后将零件和采购件按需分配到流程式装配线,组装成产品。这种混合式生产方式被电子、电器、电讯等行业广泛采纳。
4.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一种适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的产品生产,其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批量小,隔一定的时期重复生产同一种产品。生产方式采用离散型加工、装配,生产控制有一定难度,生产过程经常出现瓶颈资源和等缺料缺件现象,以靠调度来缓解生产。为不使生产中断,常通过加大库存量来调节生产。
5.流程式生产,是一种完全按工艺流程顺序连续加工而装配成产品,从原材料投入加工成零部件与零部件组装成产品。这种流程式产品生产广泛地被电子行业、机械行业、化工行业等许多行业的采纳。
中国电子工业
建立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
截止21世纪,在电子工业的组织领导体制方面,部门分割,相当分散,难以形成国家意志,难以形成拳头。在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下,如果不形成国家意志,发展电子核心技术是无法设定时间进程表的,结果将会是继续拖延时日,贻误国家的大事。可否采用抓重大专项的办法,建立一个由国家领导人挂帅、有高度权威的专门委员会,直接组织领导电子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等极其复杂的工作。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发展电子核心技术方面务期必克。
电子核心技术问题正在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和心头大患,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必须采取有突破性的组织领导体制才有希望。
加大战略驱动的力度:战略驱动是发展核心技术的重要的成功经验,这已经被我国和外国的经验一再证明,而且不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在采用。
我国的“两弹一星”、核潜艇以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都是采用战略驱动成功的范例。“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看看三峡雄伟、壮观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到战略驱动的伟大力量。
前苏联在发展军工、武器方面的成就,也无一不是依靠了战略驱动的力量。至今看看俄罗斯强大的国防力量,仍令人震惊,给敌对势力以威慑。我记得40年前曾经读过雅科夫列夫写的一本叫做《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故事》的书,这本书描写了前苏联发展军事航空工业的历程,其中前苏联最高统帅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巨大魄力仍萦回脑际。我对前苏联建立起来的三个歼击机设计局和三个轰炸机、大型飞机设计局赞叹不已,前苏联把战略驱动运用到了极至。至今这几个飞机设计局仍然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中坚力量。我国买进了它们设计的大量飞机。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均采用国家意志、战略驱动的做法。据称,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有15万人参加,顶峰时期达到53.9万人,耗资25亿美元,历时3年,抢在“二战”结束前完成计划。阿波罗计划耗资达240亿美元,带动了美国整个工业的发展,所创产值达20000亿美元。2004年美国公布了新的太空计划,拟在5年内投入860亿美元,开始新的航天探测研究。有人说,美国的电子核心技术主要是靠市场驱动搞上去的,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美国军方为发展武器系统、攻克核心电子技术,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支持了核心技术的攻坚工作。仅仅依靠市场驱动,当今美国的电子技术是无法领先于世界水平的。
启动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弹”和空间技术成为大国地位的主要标志。发展到今天,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水平已成为新时期大国地位的新标志。这不仅因为三种战略科技水平决定着信息威慑力量的建立,同时它们几乎是一切高技术、武器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国家同意采取建立专门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可考虑在专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尽快启动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国家战略驱动计划。
国家战略驱动计划要举起国家目标旗帜,还要围绕发展中国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体系、软件技术体系和微电子技术体系制定出战役的、战术的具体行动计划,要保证国家战略驱动计划的逐步落实,要按照系统工程管理的办法,作出周密部署。
整合国家的有生力量:发展电子核心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分散,力量分散,部门各行其是,力量难以凝聚。确立国家目标后,将有利于凝聚力量,将分散在各方面的人才集合在国家目标的旗帜之下。
建议设立计算机、软件与微电子三个国家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不要从零开始,可以动用国家行政决策,从相关部门中划分出有生力量联合组建,要形成国家最高水准的队伍。只要各方面以国家利益为重,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非如此,很难保证核心技术发展的进程。我相信一句话,只要国家下决心,即使条件艰苦也一定会实现。